導讀:孔子是圣人。他是今人思考和追求人的尊嚴與優(yōu)良治理的出發(fā)點。今人當然應保持開放心態(tài),可以借助新知走出很遠,但若沒有一個中國的、穩(wěn)固的出發(fā)點,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
1月12日,北京天安門廣場東側,一座總高為9.5米的孔子青銅雕像在國家博物館前落成,雕像正對東長安街,孔子雕像雙手合于胸前,目視遠方,身體左側佩戴有一把寶劍。
天安門廣場旁邊、歷史博物館北門樹立了一尊面向長安街、天安門的孔子雕像。此事很自然地引起人們對孔子的關注,以及爭議。
毫無疑問,只要是中國人,只要上過小學,都認識孔子。但孔子是什么樣的人?人們的看法恐怕高度分歧:
上了年紀、經(jīng)歷過文化大革命的人很可能以為,孔子是鼓吹復辟奴隸制的反動分子。
知識女性聽到孔子,可能馬上聯(lián)想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yǎng)也”,會覺得他是個令人厭惡的男權主義者。
關心自由的人士聽到孔子,很可能聯(lián)想起“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會認為孔子鼓吹等級制和專制。
熱愛市場的人士馬上會聯(lián)想到“不患寡而患不均”,會認為孔子鼓吹平均主義,據(jù)說中國的平均主義觀念和制度源遠流長。
在過去十年中接受教育的年輕人很可能客氣地認為,孔子是一個思想家、教育家,好像他鼓吹“和諧”,但他離這個時代似乎過于遙遠而無干了。
我不敢說各位的聯(lián)想、想象不正確,我也曾有過上面某些看法。但這些年來研讀《論語》、研究西周、春秋歷史后,我形成了新認識。一幅全新的孔子形象逐漸浮現(xiàn),這形象讓我本人也大吃一驚。且容我向各位描述這位你也許非常陌生、從來不會想象到的孔子。
先理解封建制
欲理解孔子,必須正確地理解封建制。因為,孔子就生活在封建制開始松動的時代,而孔子的偉大之處就在于堅守封建的理念,并將其予以轉換提升。
你肯定覺得奇怪。是的,理解孔子的前提就是忘掉你從課本中學到的“封建社會”概念。這也許是人類學術史上最離奇的一個概念。20世紀的理論家們所講的封建社會,恰恰是古人所講的封建的對立面。今人所講的封建社會,恰恰出現(xiàn)在古人所講的封建制崩潰之后,也即戰(zhàn)國、秦。事情很明顯:古人和今人中間,必有一個在撒謊。我當然相信古人,古人有什么理由欺騙兩三千年后的我們?
古人早就說了,戰(zhàn)國以后是郡縣制,西周、春秋是封建制。查閱《尚書》、《詩經(jīng)》、《春秋》三傳燈文獻,周人自己就是這樣說的。
把封建定位在正確的時間坐標上后,我們就可以正確地理解封建了。這個事情太復雜,讓我簡單地概括我的研究結論:封建制借助一種最簡單的人際關系單元組織了一個高度復雜、具有偉大的擴展能力的社會治理體系。
設想兩個自由人面對面站著,一個人俯下身來對另一個人說,我把我的人身交給你,全心服事你。是為臣。另一個人說,我接受你,也保護你,我賜給你一塊土地作為你的報酬。是為君。周人把這個過程稱為“策名委質(zhì)”,如果是周王封建諸侯則叫“策命”。由此,這兩人訂立契約,形成君-臣關系。
這就是封建的基本治理單元。除了最高的君——周王,和最底層的庶民,所有人同時是君和臣。舉例來說,諸侯是周王之臣,又是大夫們的君。所有這些人都是通過契約方式相互建立起君臣關系的。
由此我們可以理解孔子周游列國的涵義。孔子先祖是宋國的大夫,遭遇內(nèi)亂,流亡魯國??鬃与m生活于魯國,但只要魯侯未封賜他為大夫或委他以公室官職,他與魯侯根本沒有關系。那個時候沒有什么“愛國主義”,孔子之所以愿意定居魯國,也許僅僅因為,周王室已經(jīng)衰落,“周禮盡在魯”。其實,孔子是自由人,他可以與任何諸侯通過訂立契約,建立君臣關系。
封建君臣關系是自由人間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