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的成本就確定下來了。所以,不合理的規(guī)劃對產品開發(fā)絕對是災難性的后果。
外購件在我們產品中占了很大的比重,約在70%-85%之間,這個數(shù)字不知道大家事先有沒有想到?統(tǒng)計之后我覺得驚訝。我們的產品在不斷的推陳出新,也在不斷的降價報價,同樣我們產品所配置的外購件也不斷的有新替代品出現(xiàn)。比如我們一直用3000元的傳感器,但市面上有沒有1500元的同類產品出現(xiàn)?如果有,這個產品就下降了1500元的成本,我們在自己設計的機械部件、電控系統(tǒng)上摳的死去活來的也摳不下這么多的成本來。期望大家能做件事:每一個季度對自己所負責的產品進行外購件分析,確定有沒有新的、更好的、更具性價比的方案出現(xiàn)。
問題二、在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中,成本如何分布,可控成本因素如何分布?
我們可以將產品的生命周期分為幾個階段:產品設計開發(fā)階段、產品生產制造階段、產品銷售維護階段。
(1)、產品設計開發(fā)階段
由于我們從事行業(yè)的特點,我們設計產品的時候不像民用、消費產品,產品目標成本控制采用逆推法實現(xiàn),先根據市場定位給出一個可以接受的目標成本,再對這個成本進行分解、設計方案。我們設計過程是與之相反的:1、產品定義,規(guī)劃我們這個產品的功能特色。2、制定方案,根據產品定義的功能制定實現(xiàn)方案。3、細化方案,進行具體的方案實現(xiàn)。4、統(tǒng)計物料成本、制造成本,編制生產文件。所以產品還沒有開發(fā)出來前,我們一般很難準確估計產品的成本,且同樣的功能要求,不同的設計師設計成本可能截然不同。
對于我們的產品類型,產品成本的85%在設計階段就已經確定。生產部門所產生的成本在于生產效率、生產流程、廠家選擇、供應商選擇、生產廢品率等環(huán)節(jié)。
在問題一(為什么有10%的成本降低空間?)對可控成本的分析,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除物料成本19%外,其他的81%都需要研發(fā)部來推動降低,這就反映一個問題,在產品生命周期越上游,成本決定意義越重大,成本控制越容易,功能和部件的變更越簡單。同理,在產品開發(fā)4個階段的越上游的工作流程對成本影響越嚴重。我們以C產品為例,通過數(shù)據來分析這個趨勢。
第一階段:產品定義。
下面摘錄一段C產品的產品定義,開發(fā)過程以產品定義為指導。據此定義產品必須具備PC系統(tǒng)、超聲等多種傳感器傳感器、尺寸大小等,這些部分要求直接決定了成本份額的60%。
(產品定義略)
第二階段:方案設計。
具體選用什么型號的微型PC系統(tǒng)、采用什么電池、采用什么電源模塊、采用什么無線鏈路(注意這里是決定采用什么型號,至于"要不要用"的問題在產品定義階段已經定下來了),不同的選擇會產生一定的差價。這個差價可能會導致25%的成本,比如采用400M主頻的普通PC104整系統(tǒng)是2500元,采用VIA的微型PC整系統(tǒng)就是3800,不過不是價格最低就是最好的選擇,需要對整體方案進行折中和性能匹配。
第三階段:執(zhí)行設計。
電路板用什么器件、機械零件怎么設計等等可以導致15%的成本。比如不用貼片鉭電容,而用直插鋁電解,可以降低這塊電路板5%成本。
上述數(shù)據依據A、B、C產品成本報表分析得出。
(2)產品制造生產階段
由于我的產品批量都不大,量產后產品的制造成本和樣機的制造成本相差不大。
電路板的制造成本看起來好像量產后會有很大的降價空間,其實這是誤解。樣機生產攤入了制版的開工費等一次性成本,批量生產的時候不用計算這部分的費用。注塑零件在計算生產成本的時候同樣沒有攤入模具費用。這些一次性的支出不出現(xiàn)在產品成本報表上,是隱形的成本。
產品在生產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