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的變化
華為,中國通信業(yè)民營企業(yè),成立于1987年,當時注冊資本2.1萬元,創(chuàng)始人為中國退伍軍人任正非。
華為公司創(chuàng)立20年后,到2008年,年合同銷售額已經達到233億美元,全球員工逾8萬人;有報道稱這一年,華為已經取代飛利浦成為世界上專利申請數(shù)量最多的公司。
在這些枯燥的數(shù)字背后,每一個中國的通信行業(yè)人都會深切感受到這二十年,特別是近十年間華為公司對中國、甚至對全球通信行業(yè)的影響和沖擊。
十年前,幾個西方通信巨頭如愛立信、諾基亞等公司的工程師出差時拿著巨額的出差補助,住著五星級酒店,接受著中國運營商員工無比崇敬的眼神,絲毫沒有把華為這個中國本土公司貌似“土土的”員工和產品們放在眼里。那時候,華為在業(yè)內人士的眼里更像是一個用低價——甚至無價——策略四處搗亂,有著奇怪的公司文化,員工們用著各種廉價自制軟件瘋狂加班的公司。
十年間,通信市場風起云涌,各方角色你方唱罷我登場,頭把交椅的愛立信的市場份額開始下降,從無暇應付甚至不得不拒絕一些找上門來的訂單到開始四處積極銷售甚至拼死拿單;諾基亞和西門子的無線部門合并成為中國人稱之為諾西的公司,從營業(yè)額上僅以一步之遙領先華為,處于愛立信之后的第二位置;而昔日的兩個巨頭阿爾卡特和朗訊聯(lián)姻之后,依然落于華為之后保持第三的地位。
很難講以往西方巨頭們的聯(lián)姻、合并是純粹的市場原因、經濟環(huán)境原因,還是某種程度上受到了華為這種新興市場角色的成長沖擊,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任何為了對付市場沖擊而采取的聯(lián)姻、合并等戰(zhàn)略,某種程度上就是為了應付新興市場角色的沖擊。
十年后,中國開始迎來遲遲的3G網絡建設的時候,也是這一番通信行業(yè)翻云覆雨塵埃剛剛落定之時。網絡技術終于到來了,技術的領軍者卻已經物是人非。
在此一輪3G網絡建設中,華為拿到了令眾多廠商垂涎的市場份額。此時的華為工程師們裝備著這個行業(yè)里最領先的軟件、硬件工具,在任何一個網絡建設現(xiàn)場都鋪下幾十、上百的技術人員;而為了應付一再被壓低的價格和市場份額,節(jié)省項目成本,我們倒是越來越多的看到重組后的眾多西方廠商的工程師使用著中國國產工具和軟件。
在海外市場,特別是眾多成長中的二線市場,華為同樣披荊斬棘。在印度,華為拿下了堪與中國的網絡規(guī)模相媲美的不同運營商的若干合同;在土耳其,全國若干互相競爭的無線運營商竟然都和華為簽下了訂單;在西班牙、意大利、英國、荷蘭這些發(fā)達地區(qū),同樣不乏華為的身影。
這十年間,坊間不禁思索和詢問:華為的勝利,到底是誰的勝利?
有人說華為的勝利,是中國政府的支持所致。其實我們如果看看華為在市場上的一路風雨,特別是和大唐等其他背景更加“國家扶持對象”的企業(yè)對比來看,會發(fā)現(xiàn)華為的成功不但談不上是中國政府的呵護和支持,甚至很多時候倍受相關政策之苦。六、七年前,華為公司投入數(shù)十億元資金研制開發(fā)CDMA技術在450M頻段上的應用,最終卻因原信產部的一紙禁令而付之流水,后來不得不將CDMA產品線轉戰(zhàn)海外才算收回投資;在中國本土的TD-SCDMA標準上,華為同樣并非引領者或者國家相關政策的既得利益者,長期以來一直和西方企業(yè)一樣搖擺、猶豫、下注。窺一斑可見全豹,足以看出華為公司確實并非聞著國家政策風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