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網絡計劃技術是通過網絡圖的繪制,時間參數(shù)的計算,進行計劃的優(yōu)化,通過其關鍵線路,實現(xiàn)管理者對工程項目的進度控制。網絡計劃技術在項目管理的發(fā)展中功不可沒,它在我國已有近40年發(fā)展和應用的歷史,政府、學校、學術團體、管理專家等都在大力推廣。《建設工程項目管理規(guī)范》在第7.4.4條中規(guī)定:“編制單位工程施工進度計劃應采用工程網絡計劃技術,編制工程網絡計劃應符合國家現(xiàn)行標準《網絡計劃技術》(GB/T13400.192~GB/T13400.392)及行業(yè)標準《工程網絡計劃技術規(guī)程》(JGJ/T12199)的規(guī)定。”
但隨著現(xiàn)代項目日趨復雜,要求項目的周期更短,準時完工率更高,成本更低,以CPM/PERT為代表的網絡計劃技術由于只考慮任務間的時間約束關系,忽略了任務間的資源的約束以及項目實施過程中人的行為因素,因此在實際應用過程中很難克服多任務以及不確定性因素的影響,其可行性受到越來越多的質疑。美國著名研究機構Standish集團2000年在對電腦軟件研發(fā)項目的調查中發(fā)現(xiàn):23%的項目在完工前被迫取消或停止;已完成項目的64%延期完成,平均完成時間超出原計劃的63%;已完成的項目中平均成本超出預算的45%。也就是說,高達70%的IT項目沒有按時完工。該公司2003年的另一項研究結果顯示,在被跟蹤的13000件項目中,有82%的項目沒有按期完成,項目延期現(xiàn)象普遍存在。
(一)工序時間估計不合理
以CPM/PERT為代表的網絡計劃技術,其工序持續(xù)時間估計是建立在工作人員主觀經驗之上的。雖然PERT采用的是基于beta分布的三點時間估計,但仍然避免不了人的主觀因素的干擾。項目經過WBS分解后,各工序的完成者為了確保任務完成,任務完成者往往會最大限度地做出最悲觀的時間估計,以消除各自負責工序中的不確定性因素。不確定性因素越多,任務完成者要求的時間越長。這樣,大量的安全時間被各工序的完成者無意識地添加到各個工序的時間估計之中,從而大大地延長了整個項目工期。
(二)“5+5=13”定律的影響
所謂“5+5=13”定律,是指各工序完成者將任務計劃交給上一級后,上一級工作人員會給其管轄的任務鏈再加上一定的時間裕量,以保證任務的按時完成。項目組織一般采用層次結構,每一層的管理人員當接到下層或同層管理人員的計劃報告時,總會加上他自己的預防措施,即增加預算或延長時間。設一個有n層的組織結構,如果項目每個層次的負責人都加上10%的緊急儲備作為預防,那么在最終項目中用作緊急儲備的安全時間為[(1.1)n-1]。如果在一個四層次的項目組織里,項目層次將有46%的儲備用作緊急措施,這顯然會造成項目計劃的嚴重不合理。
(三)忽視了人的行為因素的影響
通過2.1和2.2的分析可知,項目在各工序以及工作層次間都添加了大量的安全時間,這足以消除或減少不確定性因素的影響,使得項目可以按計劃時間完成。但事實上卻是很少有項目可以在有如此充裕時間的情況下,按時或提前完成。這主要是由于網絡計劃技術在實施過程中忽略了人的行為因素的影響,沒有將人力資源管理地融入到項目進度管理之中。
二、網絡計劃技術的局限性分析
1.學生綜合癥
所謂“學生綜合癥”是指,不管時間表定得多長,努力總在完成時間到達前才出現(xiàn)。這在現(xiàn)實中是很常見的,人們都是在感到工作必須開始的那一刻才行動,這是人的本性所決定的。一般來說,人們在前2/3的時間里,往往只會完成1/3的工作;而在后1/3時間內,完成的卻是2/3的工作量,很少或不會有提前完工的情況出現(xiàn)。即便工作已經完成,對于一個理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