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去世15年,我們依然是沉默的大多數(shù),也被稱為不明真相的群眾。
王小波:“一只特立獨行的豬”
4月11日是王小波的忌日,轉眼間他去世十五年了。王小波去世十周年的時候,《中華讀書報》發(fā)表署名祝曉風的紀念文章,其中這樣寫道:“在中國,如果一個人只是智商高,聰明,而不太善良,或者說不太追求善良和道德完善,他會生活得很好,因為他可以用他的聰明很方便地達到他的目的……而不幸的是,王小波恰恰十分善良,但同時又是個不折不扣的天才,他除了在生活上愿意聽李銀河的話和他媽媽的話之外,在其他方面,他不愿意聽任何人的話。他只相信自由和尊嚴,科學和理性,還有他畢生追求的藝術和智慧可以帶給他的至高的幸福——他的命運也就可想而知。 ”可想而知的命運恐怕就是邊緣人的命運。
這是因為,相信和追求自由與尊嚴,必然使得他同他所生活的未必多么推崇自由與尊嚴的時代或世俗價值觀拉開距離,最終成為一只“特立獨行的豬”。王小波在以此為題的這篇隨筆的最后這樣寫道:“我已經(jīng)四十歲了,除了這只豬,還沒見過誰敢于如此無視對生活的設置。相反,我倒見過很多想要設置別人生活的人,還有對被設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 ”因為這個緣故,王小波說他“一直懷念這只特立獨行的豬”。不妨說,王小波力圖通過這只豬所隱喻的被邊緣化的小人物冷眼旁觀主流社會的光怪陸離,進而直面人類生存的窘境,展示人性的扭曲及使之扭曲的外在力量的強大與荒謬。或者說痛快些,這只豬乃是自由人文主義的代稱。在這個意義上,這只“豬”比日趨流行的市儈主義和犬儒主義可愛得多高貴得多!而這未嘗不是作為邊緣人的王小波的當下意義。
與此同時,相信和追求科學和理性,必然使得王小波同虛夸浮躁、盲目跟進、弄虛作假的世風拉開距離,進一步淪為邊緣人。而他當然是個不老實的邊緣人,總是對主流懷有戒心,不時旁敲側擊,甚至像個天真爛漫口無遮攔的孩子指出看似西裝革履道貌岸然的人其實身上可能什么也沒穿。眾所周知,王小波最討厭假正經(jīng)、偽善和“精神復制品”,最不甘心俯首貼耳做“沉默的大多數(shù)”。他認為對知識分子來說,知識并不神圣,重要的是講真話。實際上他的雜文也通篇是真話,不說廢話,更不說假話,真話是其文章的靈魂。毋庸諱言,有時候講真話是多么艱難,而講假話是多么容易。在這種情況下,講真話就變得尤其重要。也正是講真話這點最終使得王小波引起了無數(shù)讀者的靈魂震顫和情感共鳴,為沉默的大多數(shù)的平庸生活提供了一縷溫暖的光照和一絲會心的微笑。他所以每每被人提起和懷念,這點肯定是個主要原因。 □林少華
林少華,著名翻譯家、學者,作家。譯有 《挪威的森林》、《奇鳥行狀錄》等村上春樹作品系列及其他日本名家之作品五十余部。著有《落花之美》、 《為了靈魂的自由》、 《鄉(xiāng)愁與良知》、 《高墻與雞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