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大型運輸企業(yè)H集團的IT外包戰(zhàn)略,從1995年到2002年間,一直處在搖擺的狀態(tài)中。集團信息部萬部長把這種狀態(tài)總結為,“三年晃一步,一步晃三年”。
“過去集團的外包戰(zhàn)略,總是在‘收與放’的尺度上把握不定”。萬部長說的“收”,是指“向內收縮,以自我開發(fā)、自我服務為主,外包為輔”;“放”則正好相反,“向外開放,以外包為主,信息部逐步走向市場化運作”。
但是,H集團7年的外包歷程,從更深的層面給出了這樣的提示:外包決策看上去是“自產還是外包的選擇問題”,其實是“自產什么和外包什么的劃界問題”。
這兩個思路在戰(zhàn)略上完全不同。
一石激起千層浪
“外包為主或者為輔的問題,還是表面現(xiàn)象”,萬部長一針見血,“背后的問題實際是信息部的出路問題”。
過去的15年里,H集團的信息化應用都是以“自主開發(fā)”為主,“甚至以自主開發(fā)為榮”,萬部長補充說,“但最后的結果是,系統(tǒng)越開發(fā)越冗腫,版本越來越多,整合越來越難,隊伍越來越萎縮”。
1995年,當H集團提出“IT外包戰(zhàn)略”的時候,在集團上下引起了不小的震動。信息部當時叫“信息中心”,從中心主任,到開發(fā)室經理,再到軟件工程師,每人心里的感受都像打翻的五味瓶——什么滋味都有。
有人把“外包”看成是信息中心“無能”的結果,認為這么多年也“弄不成樣子,真不如一包了之”;也有人認為IT是企業(yè)的核心能力,外包只能解決技術問題,不能解決業(yè)務融合問題,信息中心還有存在的必要。
“當時真是人心惶惶”,時任信息中心副主任的萬先生回憶說,“大家以為信息中心要解散了”。
外包什么?
IT技術日新月異,許多企業(yè)已經深切感受到了跟蹤技術的成本急劇攀升?!斑@其實是TCO(總體擁有成本)的一個重要方面”,這是萬部長的觀點。
當H集團把信息化工作分割成“建設、運營維護和管理”三個組成部分的時候,對“外包邊界”的看法就豁然開朗了。
“信息化就等于系統(tǒng)建設,或者系統(tǒng)建設是信息化的主旋律,這是上一個十年大多數(shù)企業(yè)走過的路子”,萬部長認為,雖然未來一段時間,系統(tǒng)建設的內容還會是企業(yè)信息化的基礎工作,但已經不是“關鍵問題”了。
用“均質化”這個時髦的說法就是,IT產品和技術的獲得渠道多樣化、獲得門檻大大降低。在這種情況下,作為工程項目的IT外包,就顯得順理成章。
此外,運營維護也可以部分外包。H集團的體會是,IT設備提供商越來越將服務產品化,以便適應用戶的服務需求,同時,IT服務管理也有了可以參照的標準(如ITIL)。
“凡標準化、規(guī)范化、產品化的內容,都可以外包”,萬部長如此看待“包什么的問題”。
信息中心的新角色
“外包問題與信息中心的出路,是一個問題的兩個面”,萬部長看待“外包”的角度頗為獨特。
原來信息中心定位在技術開發(fā)、運行支持上面;這些內容隨著外包比例的加大,都可以逐步削減掉。萬部長認為,外包之后,信息中心應當更多關注業(yè)務流程問題、需求分析問題、服務品質問題、運營管理問題。
“長遠看,傳統(tǒng)的IT部門其實沒有存在的必要”,萬部長的眼光瞄得更遠,“想象一下IT與業(yè)務的融合的真實含義,難道說將來運行在網絡環(huán)境下的業(yè)務部門,還需要另外一個部門來保障自己的良好運行?”
“現(xiàn)在的企業(yè)都離不開電力了,但從來沒有聽說過企業(yè)還需要一個‘電力中心’”,萬部長舉的例子有點離奇,但仔細一想,還真是這么回事情。
掌握外包的主動權,其實就是信息部門的新角色。
外包也要掌握主動權
對待“外包”有一個誤解,即認為“外包與否”的決策依據(jù),僅僅是“所外包的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