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的崛起,與擁有一支強大的新軍密不可分。畢竟當時是大爭之世,對外還是要靠拳頭說話。
那么,秦國的新軍是如何從無到有,從有到戰(zhàn)斗力超群的呢?
我認為,秦國在打造這支新團隊的過程中,至少有三點是可以學習的:
一是,找到靠譜的團隊總指揮官,給予信任和授權。
二是,大膽用人,建立干部梯隊。
三是,發(fā)掘個體成員的才干,因材適用,發(fā)揮特長。
下面我就來詳細地說一說。
01任命總指揮
秦魏兩國有百年血仇,魏國又一直對秦國虎視眈眈,一場終極大戰(zhàn)難免。秦國需要為這場大戰(zhàn)提前做準備。
秦國兵力不足,兵器落后,如何改變?根本途徑就是訓練一支新軍。而一支強大的部隊,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時間,少則兩三年,多則三五年,所以需要提早謀劃。
商鞅找來年輕軍官車英,任命他為秦國國尉兼領新軍主將。
車英是秦孝公自己發(fā)掘培養(yǎng)的人才,此前曾多次立功,深得秦孝公和商鞅信任。但是車英卻提出:國尉是國家重臣,我資望不足,只做新軍主將這樣最好。
國尉是主管軍政、級別很高的官職,只比商鞅的大良造低一級。所以車英有顧慮:擔心自己年輕資望不夠,老將領和老員工不服,晉升太快招人嫉妒,等等。
但是要知道,職位的晉升不僅是上級對你的肯定,更意味著更高的期待和更大的責任。說白了就是,給你更高的職位是希望你能夠干更大的事,為企業(yè)做出更大的貢獻。
所以商鞅駁斥車英:如果資望有用,那還要變法做什么?大爭之世,論才不論資!
打造新軍對于秦國來說是戰(zhàn)略級的項目,對于這樣的大項目,一定要選擇有能力的人來負責,因為它關系到秦國的生死存亡。
而且商鞅也說了,訓練新軍,牽扯的頭緒極多,比如兵員征發(fā)、銅鐵原料、兵器鑄造、軍糧調(diào)撥等等,你若沒有兵政權力,如何與各級縣屬打交道?這是做事,不是給你平白加爵。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領導者在分配任務時,不僅要給予相應的決策空間,還需要給對方提供相應的資源上的支持。這也是很多管理者容易忽視的一點。
授權不是簡單地將職權下放下去就完事了,對被授權人還要做到給錢、給人、給資源,給工具、給方法、給方向。這樣不僅可以幫助被授權人更好地設定行動計劃,也能夠給予對方更多的信心和能量。
02建干部梯隊
人員招募好了,就要建立編制,以便管理。但是,新軍面對的一個問題是:缺乏基層管理者——千夫長。
一線干部是帶領員工沖鋒陷陣、做執(zhí)行的重要力量。五萬大軍,需要50個千夫長。車英從裁汰的舊軍里遴選了24位千夫長,還有26個空缺。
為什么不從新兵中選呢?一是招募的新兵,大多沒有作戰(zhàn)經(jīng)驗;二是招募的新軍中,很多是新國人,也就是解放了的奴隸,從中挑選千夫長,老國人和老世族子弟心有不滿。
他們覺得,奴隸和農(nóng)民的子弟能做甲士,能立功得爵就已經(jīng)不得了了,現(xiàn)在還讓做千夫長,這不是要上天了??梢娭贫瓤梢韵刃?,但是觀念上的扭轉(zhuǎn)需要更長的時間。
秦孝公給出的解決辦法是:親自坐鎮(zhèn)選拔千夫長。
這首先是提供一個公平展示的機會給備選者,告訴大家,不管你是老國人還是新國人,我唯才是用。
同時申明,新選出的千夫長都是代職,以后在實戰(zhàn)中立功了,再給正式官位。這樣既保證了政策的一致性,論功行賞,對于入選者也是一種潛在的激勵。
秦孝公更是強調(diào),大家都是秦國的新軍,都是手足兄弟,沒有貴族奴隸之分。如果你們在那邊搞階段斗爭,破壞內(nèi)部團結,一律按軍法治罪。
團隊的凝聚力,是團隊分工與協(xié)作的基礎,是戰(zhàn)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