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將目光放得更前一點,以研發(fā)過程的成本控制作為整個項目成本控制的起點,這才是產品成本控制的關鍵。多產品在設計階段就注定其未來制造成本會高過市場價格,只要提到成本控制,很多人便產生了加強生產的現場管理、降低物耗、提高生產效率的聯想,人們往往都忽略了一個問題:成本在廣義上包含了設計(研發(fā))成本、制造成本、銷售成本三大部分,也就是說,很多人在成本控制方面往往只關注制造成本、銷售成本等方面的控制。
一個產品的生命周期包含了產品成長期、成熟期、衰退期三個階段,這三個階段的成本控制管理重點是不同的。實際上,產品研發(fā)和設計是生產、銷售的源頭所在,一個產品的目標成本其實在設計成功后就已經基本成型,作為后期的產品生產等制造工序(實際制造成本)來說,其最大的可控度只能是降低生產過程中的損耗以及提高裝配加工效率(降低制造費用)。有一個觀點是被普遍認同的,就是產品成本的80%是約束性成本,并且在產品的設計階段就已經確定。也就是說,一個產品一旦完成研發(fā),其目標材料成本、目標的人工成本便已基本定性,制造中心很難改變設計留下的先天不足。有很多產品在設計階段,就注定其外來的制造成本會高過市場價格。
目標價格-目標利潤=目標成本
研發(fā)成本必須<目標成本
至于如何保證設計的產品在給定的市場價格、銷售量、功能的條件下取得可以接受的利潤水平,公司在產品實際開發(fā)階段引進了目標成本和研發(fā)成本的控制。
目標成本的計算又稱為“由價格引導的成本計算”,它與傳統(tǒng)“由成本引導的價計算”(即由成本加成計算價格)相對應。產品價格通常需要綜合考慮多種因素的影響,包括產品功能、性質及市場競爭力。一旦確定了產品的目標,包括價格、功能、質量等,設計人員將以目標價格扣除目標利潤得出目標成本。目標成本就是TCL再設計、生產階段關注的中心,也是設計工作的動因,同時也為產品及工序的設計指明了方向和提供了衡量的標準。在產品和工序的設計階段,設計人員應該使用目標成本的計算來推動設計方案的改進工作,以降低產品未來的制造成本。
開發(fā)(設計)過程中的三大誤區(qū):
第一、對于關注產品性能,忽略了產品的經濟性(成本)。設計工程師有一個通病,他們往往容易僅僅是為了產品的性能而設計產品。也許是由于職業(yè)上的習慣,設計時經常容易將其所負責的產品項目作為一件藝術品或者科技品來進行開發(fā),這就容易陷入對產品的性能、外觀追求盡善盡美,卻忽略了許多部件在生產過程中的成本,沒有充分考慮到產品在市場上的價格性能比和受歡迎的程度。實踐證明,在市場上功能最齊全、性能最好的產品往往并不一定就是最暢銷的產品,因為它必然也會受到價格及顧客認知水平等因素制約。
第二、關注表面成本,忽略隱含成本。公司有一個下屬企業(yè)曾經推出一款新品,該新品總共用了12枚螺釘進行外殼固定,而同行的競爭對手僅僅用了3枚螺釘就達到了相同的外殼固定的目的。當然,但從單位產品9枚螺釘的價值來說,最多也只不過是幾毛錢的差異,但是一旦進行批量生產就會發(fā)現,由于多了這9枚螺釘而相應增加的采購成本、材料成本、倉儲成本、裝配(工人)成本、裝運成本和資金成本等相關的成本支出變不期而至,雖然僅僅是比競爭對手多了9枚螺釘,但是其所帶來的隱含成本將是十分巨大的。
第三、急于開發(fā)新產品。忽略了原產品替代功能的再設計。一些產品之所以昂貴,往往是由于設計的不合理,在沒有作業(yè)成本引導的產品設計中,工程師們往往忽略了許多部件及產品的多樣性和復雜的生產過程成本。而這往往可以通過對產品的再設計來